焦點
-
各位稍安勿躁,再等等!《薩爾達傳說:曠野之息2》上市日延期至2023年春季
原先預計在今年2022年推出的《薩爾達傳說:曠野之息》續集,但於昨日,遊戲製作人青沼英二卻為各位帶來了一則壞消息,那就是《薩爾達傳說:曠野之息2》將推遲到2023年春天登場。 但對部分玩家來說,或許不是壞消息,將遊戲調整至完美狀態再行推出,免得到時上市之後,再來修復一堆Bug;除此之外,青沼英二也在公告影片當中,帶來《薩爾達傳說:曠野之息2》的一些遊戲片段,故事將延續前作結局,林克將繼續與薩爾達公主展開新冒險。 故事舞台除了原先的陸地世界之外,也包含嶄新的空中浮島,並拓展更加多樣化的遊戲內容、新的戰鬥與新的遊戲元素,包含去年所推出的遊戲預告,遊戲主人公林克,將對時間的流動有新的控制能力等等。 但令人浮想聯翩的是,或許《薩爾達傳說:曠野之息2》目前所擁有、研發的遊戲內容,以目前的Switch平台來說,尚無法駕馭、也無法全面支援,加上之前有報導之前有報導支援4K的Switch 2將會在2023年推出,屆時《薩爾達傳說:曠野之息2》會不會搭著Switch 2一起上市呢?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! #影片=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_vgseuw_o8&ab_channel=Nintendo ▲Launch Timing Update for The Legend of Zelda: Breath of the Wild Sequel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
-
效能、功耗都要突破天際,Intel Core i9-12900KS將於4月5號正式開賣
Intel在前陣子預告了比Core i9 -12900K還要更高階的Core i9-12900KS,原本的計畫是只提供給OEM廠商,不過後來政策大轉彎,將會讓產品進入DIY消費級市場,並確定在4月5號開賣。 Core i9-12900KS本身屬於Core i9-12900K的特挑版,因此核心數量沒有變化,維持著8C/16T的P-Core和8C/8T的E-Core,只是KS版的晶片本身擁有更好的體質,讓Intel將P-Core的基礎時脈從3.2GHz上調至3.4GHz,爆發時脈也同步從5.1GHz增加到5.5GHz,官方表示Core i9-12900KS將會是世界上最快的消費級桌上型處理器。 然而想要成為最強的代價可不小,由於時脈的增加,Core i9-12900KS的基礎功耗從125W增加到了150W(極限功耗維持在241W),這也代表原本已經很燙的發熱量將會更為驚人。 同時在售價方面,台灣的定價也來到22,888元,比Core i9-12900K的17,400要貴上近5,500元!至於多花這麼高的費用是否值得,還是得等到開賣解禁之後才能見真章了。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
-
加大風量、風扇再升級,真·卡皇軍規重裝上陣,ASUS TUF Gaming RTX 3090 Ti OC 24GB上機實測
經過兩個月的延期,NVIDIA RTX 30系列終於在3月29日,喜迎大公子RTX 3090 Ti版歸位,以無印版RTX 3090搭載GA102-300-A1 GPU晶片來看,在效能方面已經震驚四界,各方媒體也皆奉上「卡皇」的稱呼,而如今RTX 3090 Ti更是搭載無傷版GA102 GPU晶片,效能再度躍升,站上也已將詳細規格介紹給各位。 而為了趕快將各家AIC版本RTX 3090 Ti介紹給玩家們,小編緊急入手了一張ASUS TUF Gaming RTX 3090 Ti OC 24GB,不過由於是Sample版,尚未調整至上市的最佳狀態,在時脈頻率方面略有變動,但仍是有參考價值,最佳狀態的ASUS TUF Gaming GeForce RTX 3090 Ti OC,就等各位入手後,實際去體驗大公子的威能囉。 眾所皆知,ASUS TUF Gaming系列皆以軍規配備來研發旗下產品,除了硬體規格上之外,連外觀也是重裝上陣,不僅延續TUF Gaming鐵灰色外觀血統、若隱若現的髮絲紋,當然,坦克履帶的圖騰標誌在大公子TUF Gaming RTX 3090 Ti上也是必備設計。 尺寸方面,鑒於卡皇稱號的霸氣感,機身體積方面為325.9 x140.2 x62.8 (mm),且厚度變成3.2-Slot,加上三風扇設計,雖然依舊有鏤空設計,實際拿握依舊相當厚實;翻過身來看背面,必備的強化金屬背板的設計也不太相同,尾端的線條與鏤空設計,帶有那麼一點點Cyperpunk的味道,進而加強了TUF Gaming一貫以來的軍裝風格。 貴為新一代卡皇,大公子RTX 3090 Ti的功耗當然也是相當驚人,足足需要450W TGP,官方也推薦玩家們使用至少1000W的電供來與TUF Gaming RTX 3090 Ti OC 24GB搭配,想當然爾,RTX 3090 Ti所產生的熱能也會相當可觀,因此在散熱模組上就得多下點功夫。 ASUS TUF Gaming RTX 3090 Ti OC 24GB搭載典型的三風扇配置,並帶來全新升級的ASUS Axial-tech風扇系統,兩側風扇採逆時針旋轉,配合中央風扇的順時針旋轉,能消除紊亂的氣流之外,還能降低額外的運行噪音,將最通順的氣流導向吹往GPU晶片,而風扇內裡的雙滾珠軸承,也能加強耐用度,確保風扇組傳導熱源的風向一致性。 而全新升級的ASUS Axial-tech風扇系統,主要與前代不同的是運行噪音與風壓,三風扇轉速為3,600 RPM,噪音較前代略微提升0.5dB、中央風扇為53.56dB、兩側風扇則為53.62dB,但差距甚小,實際聽起來應該沒有區別,然而在風量方面,卻小幅提升了4至6CFM、中央風扇為44.16CFM、兩側風扇則為46.03CFM,中央與兩側風扇的風壓則為2.27與2.6mmH2O,相信能為新一任卡皇帶來顯著的熱能壓制。 當然,內部的散熱模組也是下了足夠功夫,採用顯微層級的MAXCONTACT技術,藉由將貼合面進行拋光處裡的方式,提高散熱器表面的平滑度,使其與GPU晶片能夠更加貼合,熱轉移的效率更高,而3.2-Slot散熱鰭片就如前文所提,在觀感上更加厚實,但也能讓熱源傳導更加平均,進而提升其導熱的速度。 在鑑賞完外觀與ASUS TUF Gaming RTX 3090 Ti OC 24GB的規格之後,當然就得來實際上機測試啦,本次測試平台使用Intel i9-12900K與Z690、DDR5記憶體來輔助RTX 3090 Ti,而究竟大公子會有什麼驚人的效能呢? 處理器:Intel Core i9-12900K 主機板:ROG Maximus Z690 Hero 顯示卡:ASUS TUF Gaming RTX 3090 Ti OC 24GB 記憶體:Kingston FURY BEAST DDR5-5200 16GB x2 (共32GB) SSD:Crucial P5 Plus 1TB PCIe 4.0 M.2 SSD 電源供應器:Tough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首先從GPU-Z所偵測的資訊來對比ASUS官方所釋出的規格,GPU搭載8奈米製程、沒有LHR限制的GA102晶片,擁有10,752組CUDA、搭載384bit 24GB GDDR6X,基礎時脈為1,560 MHz、Boost之後的遊戲模式,頻率最高則可提高至1,920 MHz。 接著來看看我們的顯卡測試好夥伴:3DMARK。對應DX 11性能的FireStrike系列測試,其結果自不必說,相當驚人,對應FHD、2K、4K解析度各有42,115、25,596、14,096分的可怕表現;而針對DX 12性能的TimeSpy系列測試,對RTX 3090 Ti來說,也只是小菜一碟,Time Spy獲得恐怖的21,011分、Time Spy Extreme則有破萬的強勁表現,相較前一任卡皇無印版RTX 3090來看,Ti版黃袍加身之後,有15%的增長;而測試光追方面的Port Royal項目,則有14,541分,Ti版的大公子真不愧是新一代顯示卡王者。 遊戲方面,透過《湯姆克蘭西:全境封鎖2》、《刺客教條》的測試結果來看,FHD與2K的遊戲解析度對RTX 3090 Ti來說,根本不是什麼問題,連一點壓力都沒有,就有著突破100 FPS生猛實力,4K解析度當然也不在話下,以60 FPS作為及格線,即使遊戲畫質全開,也能夠有絕對流暢的遊戲體驗。 而《極地戰嚎6》、《Bright Memory: Infinite》、《看門狗:自由軍團》負責本次ASUS TUF Gaming RTX 3090 Ti OC 24GB的光追測試,大公子在這3款遊戲效能全開、且加上光追之後,在FHD與2K解析度方面,一樣擁有令人不可置信的效能表現,而在4K解析度上,大公子也在《看門狗:自由軍團》維持著接近60 FPS的穩定表現,甚至在《極地戰嚎6》中有著趨近80張FPS的好表現,相信對有著高畫質需求的玩家來說,RTX 3090 Ti絕對是無庸置疑的首選(但仍是得考慮荷包啦)。 至於創作者方面,小編採用Adobe系列的PhotoShop、Premiere Pro與測試3D建模、渲染的Blender來進行測試。 在Intel i9-12900K與大公子ASUS TUF Gaming RTX 3090 Ti OC 24GB的配合之下,輕輕鬆鬆便在PhotoShop測試中斬獲1,272分的超級表現,甚至對於更吃配備的Premiere Pro來說,最新型態的Ti版大公子,肯定也是創作者們開發靈感、發揮創意的最佳拍檔。 而在新版Blender測試之下,配合Intel i9-12900K之後,RTX 3090 Ti於monster場景測試中獲得2888.71分、junkshop獲得1628.39分、classroom獲得1414.64分,總分為5931.76,成為Blender Open Data資料庫中前5%的存在,甚至比RTX A6000的測試結果還高了10%。 小編於前言有提到,這張ASUS TUF Gaming RTX 3090 Ti OC 24GB為Sample版,相關參數還沒調整至最佳狀態,但經過實際測試之後卻發現,還未「開嗓」就有如此驚人的「歌聲」,那出廠後、調整是完美狀態的ASUS TUF Gaming RTX 3090 Ti OC 24GB,不就有更漂亮的效能表現嗎?相信各位玩家們肯定跟小編一樣都滿懷期待吧?不過有興趣的玩家們,可能就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荷包了……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
-
滿血GA102晶片注入,旗艦龍王MSI RTX 3090 Ti SUPRIM X開箱實測 feat. MSI MPG A1000G
隨著顯示卡效能提升,各家廠商在自家顯卡的設計上不管是散熱還是造型都下足了功夫,其中MSI隨著NVIDIA RTX 30系列問世又適逢20周年之際,推出了讓龍粉們耳目一新的SUPRIM系列,先前小編也為各位開箱了眾多MSI SUPRIM系列顯示卡。 而今天,NVIDIA的頂規旗艦遊戲顯示卡RTX 3090 Ti終於問世,MSI當然也有推出自家的SUPRIM版本,那麼事不宜遲,就讓小編來帶大家來看看這張MSI RTX 3090 Ti SUPRIM X的實力與特色吧! 在開箱之前,不免俗的先來看看這張真旗艦顯卡NVIDIA RTX 3090 Ti的相關資訊,提到90家族,以定位上來說,前一代無疑是Titan RTX,不過在RTX 30系列之前要看到這名稱已經是Kepler時期的GTX 690,中間由Titan接位,到了RTX 30系列問世又再度以RTX 3090之名來擔當這個可一次滿足創作者、專業繪圖、遊戲開發以及8K遊戲需求的旗艦定位,但誰能想到老黃的刀法更不只如此,原以為已經是頂規的RTX 3090,還能再冠上Ti家族之名,旗艦王者RTX 3090 Ti就此誕生了。 而冠上Ti之名的RTX 3090 Ti在規格上與RTX 3090相比可以說是有了全面性的提升,晶片上使用了滿血的GA102,CUDA數量由10496增加至10752組,時脈從1,395~1,695 MHz全面提高來到1,560~1,860 MHz,而在記憶體方面,雖然維持同樣的384 bit 24GB GDDR6X,不過在速率上從19.5 Gbps提升到了21 Gbps,因此頻寬也提高到1008 GB/s,傳輸效率再度上升一個檔次,不過另一方面要注意的是,也因為這次各方面的升級,功耗也一口氣多了100W,來到450W TDP,官方建議是搭 850W以上的電源供應器,想要用上滿血大哥,就得先準備好充足的電力讓大哥吃飽才行啊!雖說NVIDIA也有提供相關測試數據,但親手測試一次還是比較安心,後續詳細測試數據就留待下文繼續探討。 接著就來趕緊開箱看看吧!外包裝依舊是熟悉的SUPRIM系列設計,本次MSI RTX 3090 Ti小編更是拿到較高階的SUPRIM X版本,擁有更高的核心時脈配置,整體彷彿禮盒般的設計方式,讓人感受到SUPRIM系列尊貴的地位,此外配件同樣附上了相當實用的大面積滑鼠墊以及顯卡支撐架,而看到那組轉接線,相信讓不少人開始好奇似乎與常見的轉接線不太一樣,就讓我們看到顯卡本體後,小編再來為大家一一說明。 MSI RTX 3090 Ti SUPRIM X整體造型設計就如同外盒般,依舊是熟悉的設計理念,銀灰的塗裝配色,金屬髮絲紋、多層次折角線條,配上風扇軸心上的浮雕龍魂Logo,呈現高貴質感氣息。 高質感的外表下更具備強勁的散熱效能,RTX 3090 Ti SUPRIM X採用了TRI FROZR 2S散熱技術,獨特的TORX Fan 4.0設計將葉片末端兩兩連接,提高運轉時整體風壓與風流,搭配氣流控制設計,精準引導冷風到所需位置,提高散熱效率,再搭配封閉式散熱片、導熱管以及鍍鎳銅底座,可將GPU晶片、記憶體廢熱即時排出。 隨著顯卡功耗逐步提升,我們都知道這代RTX 30系列公版也就是創始版(Founders Edition)顯示卡在電源埠方面改用了12-pin,不過一般客製卡還是維持傳統8+8+8、8+8、8+6-pin等設計。 不過也總不能8-pin一直加下去,可以發現這次為了因應這張450W功耗的怪獸級顯卡,MSI RTX 3090 Ti SUPRIM X不僅捨棄了傳統8-pin也不是用NVIDIA的12-pin,而是首次直上了先前曝光的最新PCIe 5.0 16-pin配置,從外型上來看,這電源埠形狀有點像是NVIDIA 12-pin再額外+4-pin上去,最高可支援600W功耗,不難想像未來的新卡,尤其是年底的RTX 40系列可能不管是創始版還是客製版很可能都會全面採用這組PCIe 5.0 16-pin設計,甚至未來新電源供應器也將提供PCIe 5.0 16-pin接口來對應。 當然,在新舊規格過渡期,原廠還是有隨附一組,也就是剛剛我們所看到的16-pin to 8+8+8-pin轉接線,從轉接線就能更清楚PCIe 5.0 16-pin接頭的優勢,可大幅減少線材數量,整線上更加便利。 終於來到測試環節啦!究竟滿血旗艦王者MSI RTX 3090 Ti SUPRIM X的實力究竟如何?上機實測後便能馬上明瞭,在測試平台方面,小編也用上X570主機板、Ryzen 9 5900X、DDR4-4000等等同為高階旗艦定位的設備,另外,為了要餵飽這位450W功耗的大哥,小編也用上MSI自家的MPG A1000G電源供應器,讓老大哥能盡情發揮效能,詳細規格就列在下方給各位參考: 主機板:MSI MPG X570S CARBON MAX WIFI 處理器:AMD Ryzen 9 5900X 記憶體:Crucial Ballistix MAX DDR4-4000 16GBx2 SSD:PNY XLR8 CS3140 M.2 NVMe Gen4 SSD 電源:MSI MPG A1000G 作業系統:Windows 10 在實測跑分前,不免俗先來進GPU-Z看一下規格,可以看到RTX 3090 Ti具備GA102完整的10752組CUDA,時脈方面基礎時脈為1560 MHz,而這張MSI RTX 3090 Ti SUPRIM X透過MSI的調效下Boost時脈可達1950 MHz,記憶體方面維持384 bit 24GB GDDR6X,不過整體頻寬可達1008.4 GB/s,另外小編也開啟了Resizable BAR來測試,而對比的RTX 3090同為客製卡版本,因此頻率會稍微高一些。 首先當然要先來到各位熟悉的3DMark來驗證跑分,果不其然RTX 3090 Ti不管是DX11、DX12還是光追效能都是全面性的輾壓其他兄弟,與RTX 3090相比大約有3~4%左右的漲幅。 除了軟體跑分之外,遊戲當然也得好好測試一輪,設定方面一律將畫質、光追開至最高,若有支援DLSS則會開至畫質模式(Quality),其餘垂直同步、動態解析縮放、減少延遲等等會影響FPS表現的功能也都會依率關閉來避免影響成績,另外也會與RTX 3090一同比較,來看看滿血大哥的提升幅度。 整體結果不難發現,RTX 3090 Ti確實能提供更出色、流暢的FPS表現,在畫質、特效、光追全開下,兩位大哥除了效能相當吃重的《光明記憶:無限》、《看門狗:自由軍團》,依舊可在大部分3A級作品的4K解析度中維持平均60 FPS以上的順暢畫面,實際與RTX 3090相比的話,大約提升5~10 FPS之間。 除了較普遍、常見的解析度之外,小編也從中挑了幾款大作來驗證最高規消費級顯卡在8K解析度上的遊戲表現,設備上由於目前8K螢幕還不算普及,因此小編採用NVIDIA控制面板內的DSR (Dynamic Super Resolution,動態超級解析度)功能來模擬8K解析度環境,遊戲設置不作任何更動,其結果驗證即便是滿血旗艦大哥要在這些3A大作上要執行原生8K解析度+特效全開還是相當吃緊。 不過遊戲若有支援NVIDIA黑科技DLSS的話情況會好上不少,同樣維持最高畫質,開至Ultra Performance模式後可發現有不小幅度的改善,甚至在《F1 2021》上已經接近60 FPS門檻,但對於沒支援DLSS/FSR的遊戲來說,真要用8K打Game的話就只能走下調畫質這條路了,而拿RTX 3090對比的話,兩者差距又縮短不少,約在1~3 FPS之間而已。 除了遊戲之外,就如小編上述所說,RTX 3090 Ti也能滿足專業創作者們的需求,從常用的Adobe Photoshop、Premirere Pro的亮眼分數表現就能知道RTX 3090 Ti的強大,兩者之間都有一定幅度的提升。 而在建模方面,透過Blender Benchmark實測中差距更大了些,RTX 3090 Ti分別在moster、junkshop、classroom項目中獲得2903、1634、1415分,幾乎快高出RTX 3090近百分,透過更高的效能縮短整體建模時間便能提升工作效率。 經過整輪開箱實測後,相信各位都已經相當明瞭這次RTX 3090 Ti滿血大哥的實力表現,以兩方都是擁有更高頻率的客製卡版本來說,RTX 3090 Ti整體效能大約比RTX 3090還要高出3~10%左右,不管是跑分、遊戲、還是創作者,都有一定幅度的升級,尤其在遊戲上依照各大作的優化,差距甚至有來到30 FPS之多。 相信各位也知道,就如小編前言所述,90系列基本上就是先前Titan系列的定位,本身無印版就要價不斐,這次冠上Ti版本勢必更加尊爵不凡,不過要是有重度專業創作、狂熱遊戲、開發需求來說,依舊是個不錯的選擇,尤其這張MSI RTX 3090 Ti SUPRIM X不管是外表還是內在更是比創始版還要優秀許多,各位想直上頂規的龍粉們,可以好好考慮,否則未來若虛擬貨幣又再度提升,或許這張卡又會成為礦工們的目標也不好說,畢竟掛著90的名字,就代表他沒有受到LHR的封印呢!(笑) 公司名稱:微星科技 官方網站: 連絡電話:0800-018880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
-
1,200萬變成4,800萬像素,iPhone 14 Pro系列總算將迎來睽違7年的鏡頭像素升級?
自iPhone 6S以來,雖說經過版本演變,在相機鏡頭方面一直都有透過改變感光元件、廣角、望遠等鏡頭搭配、以及演算法來提升拍照功能,進而提升照片畫質,但其實iPhone的相機畫素都一直維持在1,200萬像素。 然而,根據最新消息指出,預計於2022年9月登場的iPhone 14系列中的Pro與Pro Max機種,主鏡頭將有可能搭載4,800萬像素鏡頭,是睽違7年後的相機大升級,不過這可是有代價的。 依照iPhone 14 Pro Max的渲染圖來看,雖然比iPhone 13 Pro Max系列寬度從78.1mm縮減為77.58mm、高度減少0.1mm,但相機區塊所佔的範圍將更大、也將更突出,iPhone 14 Pro與Pro Max相機區塊的對角線長度將增加25%至35%、高度則增加5%至10%,這也意味著前後兩代的手機殼無法共用(但其實每一代手機幾乎都無法共用)。 而4,800萬像素鏡頭的搭載,自然也加強了相機系統,根據外媒指出,iPhone Pro系列機種,將可支援8K影片錄製,但這就會凸顯出另外一個問題了:「容量」,目前iPhone 13 Pro Max 1TB為系列最高價格,需要支付54,400元台幣,那麼為了支援8K影片儲存,iPhone 14 Pro系列機種或許將會有新的容量版本出現,也有可能128GB版本的機種將會被取消,而iPhone系列除了原先的Mini、無印、Pro、Pro Max之外,便是以容量來區隔價格,或許在最高階、最大容量的iPhone Pro Max 14將會迎來系列最高價。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
-
保留通用性、畫質更進化,AMD在GPUOpen釋出了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(FSR) 2.0資訊
不久之前,AMD在釋出的時候,預告了將會在GDC 2022大會上帶來FSR 2.0的詳細資訊,不過官方似乎有點迫不急待地想要和大家分享這項功能升級,因此在GPUOpen網站上公開了FSR 2.0部分功能細節。 FSR 2.0版本將會加入「時間分析(Temporal Data)」的能力,可以透過比對每張畫面之間的差異,來去還原出更為精準的細節,達到更好的畫面效果,同時FSR 2.0可能因會本身在合成畫面的時候就會進行反鋸齒處理,所以未來開啟後,將會直接取代一般遊戲都會使用的Anti-Aliasing (TAA)反鋸齒功能。 另外FSR 2.0也保有了FSR 1.0一貫的高相容性作風,如果遊戲本身已經具備DLSS 2.X功能,開發團隊僅需要不到3天的時間就能完成功能導入,採用Unreal Engine 4/5開發的遊戲也可透過外掛套件來進行開發,不過這是最理想的狀況,如果遊戲本身在畫面處理的綁定方式較複雜,所需開發時間自然也會更久,但官方表示至多也只需要1個月時間就能完成。 玩家端的部分,由於FSR 2.0的運算難度比FSR 1.0稍微提升,對於硬體的要求也相對提高,玩家需要配備至少AMD RX 590或是NVIDA GTX 1070以上的顯示卡才能啟動,且因為顯卡的等級的不同,能夠支援的FSR 2.0解析度也不盡相同。此外,有爆料指出Xbox Series X/S已經將相關的開發套件提供給遊戲開發廠商,預計將能完整支援FSR 2.0各項功能。 目前確定將會有2款遊戲成為FSR 2.0的首發陣容,分別是已經推出的《死亡循環》和預計年底推出的《魔咒之地》。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
-
iPhone也要推訂閱制?傳未來或許將可透過月租訂閱服務租賃iPhone
訂閱服務機制所涵蓋的範圍相當廣,且花樣也相當多,方案層出不窮,有可能是月租、季租也有可能是年租,舉凡手機門號、停車位、電子遊戲月費制、以及時下最流行的OTT服務,都能算在內,然而根據《彭博社》報導,目前蘋果擬定一項關於iPhone以及旗下其他產品的「訂閱服務」,以月費或者其他分期收費的方式,來讓玩家們使用iPhone。 而目前蘋果的訂閱服務,比方說Apple One(Apple Music、Apple Arcade等等)、硬體保養也就是保固服務的AppleCare、或者是雲端儲存服務iCluod,報導中所說的硬體訂閱服務,當然與原先的分期付款制度不同,將與現下的訂閱服務看齊,透過月費、或者年租來使用iPhone等等產品,進而讓更多因為荷包受限、但卻想使用蘋果的玩家們加入蘋果陣營。 不過詳細情況仍未可知,根據報導來看,該項訂閱服務將有可能於2022年底後推出,假設該項報導成真,比起一次花大筆錢購入新機,訂閱服務或許更能舒緩玩家們的錢包,甚至更進一步來說,即便是最新款iPhone推出,只要透過訂閱機制,玩家們可以隨時擁有iPhone的最新機種,也不必擔心保固過期而需要負擔鉅額的整新機費用。 但這有個壞處,Apple ID以及手機上許多的帳號資料,玩家們只要換一次手機,就必須重新設定一次,不過如果沒有一直想利用訂閱服務換新手機的話,其實這項缺點基本可以無視,比較令人擔憂的或許是個人隱私問題,雖說在設備歸還之後,應該會有相對應的配套措施來讓產品回復出廠設定,但難保不會出現系統或產品意外,進而導致個資外流,或許在未來可能推出的蘋果硬體設備訂閱服務中,這是各位玩家們要十分注意的地方。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
-
收益太差、棄坑潮湧現,成顯示卡價格驟降的元兇
用盡各種手段都無法阻止的缺卡荒在近期開始緩解,大量的顯示卡開始注入到市場中,中階以下的顯卡逐步解除組裝限定搭配,高階卡的價格也直直落,在國外甚至出現RTX 3080價格一夜跳水35%的奇景,而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無它,就是現在加密貨幣的收入大幅銳減,造成礦工們紛紛棄坑啦! 根據BitInfoCharts所記錄到的數據,乙太幣(ETH)的每1MH/s的算力一天只能帶來0.0419美元的收入,對比去年5月每日0.282美金的產值,基本已經是差不多來到電費都不夠付的程度。 與此同時,整個ETH網路的算力難度證以極高的速度在飛升中,一年之內從難度6P翻倍到了13P,等於每張顯示卡的挖礦能力被直接砍半,讓礦工們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,若不擴充設備,每天的收入不足以支撐成本,若選擇擴充來維持過往收入,換算下來也還是虧本,最終不如選擇棄坑,趁現在手中的設備還有價值,趕快賣掉及時止損。 雖然說這波礦工出走潮似乎終於要讓缺卡迎向終點,但根據國外統計,目前顯示卡的價格還是比官方定價溢出50%以上,因此想要原價買卡的話可能還是需要一點時間(RX 6500 XT除外XD)。 此外,礦工的出走在一定層面上也只是暫時的,一旦貨幣網路的總算力下降,區塊解密的難度也就會跟著降低,也就代表收益將又開始增加,屆時礦工們可以就會再次回歸,讓缺卡荒再次重演也說不定。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
-
傳蘋果將與三星合作,iPhone 15 Pro將會搭載螢幕下Face ID技術,螢幕瀏海即將消失?
關於iPhone使用螢幕下Face ID與Touch ID技術的傳言,一直傳得沸沸揚揚,但始終只見聲音不見影子,即便是在今年秋季即將推出的iPhone 14系列也依舊沒有搭載此項功能,然而根據韓國媒體《TheElec》的最新消息指出,此項技術最快將在iPhone 15 Pro上亮相,至於無印版iPhone 15就沒有支援該項功能。 不過可惜的是,該項技術僅支援使用螢幕下Face ID,而令人振奮的是,假設該消息屬實、而該項技術真能在iPhone 15 Pro上使用,那麼iPhone系列一直以來令人詬病的螢幕瀏海,將有可能去除,但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Samsung正在與OTI Lumionics開發該項技術,因此與之對應的顯示器將會由Samsung開發,並在Galaxy Fold系列中使用。 根據報導,此項螢幕下Face ID技術,與Samsung在Galaxy Z Fold 3中使用的技術類似,但也因如此,螢幕下Face ID技術將有可能降低感應器的鏡頭像素,而導致拍照品質低落,不過或許蘋果將會透過演算法,來提高該技術所帶來的副作用。 但關於螢幕下Face ID技術,各方分析師與媒體所提出的看法都不盡相同,且蘋果是否將會與Samsung合作使用螢幕下技術,並沒有完全可證實的證據出現,卻一直有或大或小的消息流傳,但或許果粉們已經可以開始期待沒有瀏海的iPhone系列登場了。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
-
效能跟說好的不一樣?! AMD Ryzen 7 RX5800X3D的跑分只比5800X高7%
AMD首款3D快取的處理器Ryzen 7 5800X3D已經正式公告要在4月20號開賣,官方表示透過更大的快取能夠讓處理器的效能將提升約15%,然而近期流出的跑分卻似乎沒有那麼樂觀。 知名跑分網站Geekbench 5上意外出現了Ryzen 7 5800X3D的效能跑分,該處理器被安裝在ASRock的X570 Taichi主機板上,搭配32GB的DDR4-3200的記憶體來進行跑分,最終Ryzen 7 5800X3D的單核心為1,637分,多核心則為11,200分左右。 做為對比,沒有3D快取的標準版Ryzen 7 5800X單核心成績為1,671分,居然比Ryzen 7 5800X3D還來得更高,估計可能是因為Ryzen 7 5800X的基礎時脈更高的原因;而多核心的部分則落在10,300分,與Ryzen 7 5800X3D的差距約在7~8%左右,整體差距幅度並沒有像官方說的那麼巨大。 AMD在最初Ryzen 5000系列發表的時候有表示過,處理器所用的Zen 3架構藉由將每顆核心的L3快取統一成共用快取,讓單核心的性能獲得飛躍性的提升,也凸顯了快取容量對於單核心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。 但從這次洩漏的跑分成績來看,擁有96MB L3快取的Ryzen 7 5800X3D在單核心方面反而還輸給了只有32MB的Ryzen 7 5800X,也讓人擔心AMD這一次是否牛皮吹過頭,又或是實際體驗才是決勝關鍵,還是得等正式上市才能見真章了。 ★快來追蹤/加入我們!!! FB玩家社團: Instagram頻道:
最多人點閱
-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,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!
-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,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
-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,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!
- 「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」實測開箱,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!
- 洋垃圾神器,Xeon E5-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!
-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,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
-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,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!
- ASUS ROG STRIX-GTX1080-O8G-GAMING開箱實測,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!
-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,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!
-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,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-2670神器級處理器!
-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,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!
- 微星MSI Aegis X-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,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!